HOMEPAGE

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

大家說英語時間

雖然英文不是我的母語,但是洋墨水也是喝過一點的,更何況只是行有餘力做義工而以,那裡需要了不起的英文程度呢?因此,正式上課博物館的課程之前,我的確沒有想過「英文不好」這個困擾。很不幸的,博物館的課程非常密集,閱讀資料和報告又多,更慘的是,這些關於文物的資料都喜用一種極其晦澀難懂的英文書寫,例如「...including the depiction of the gada with a foliate end as if combining padma and gada shape in one, and the depiction of Shankha Purusha and Gada Devi as male and female attendants to the deity...」這到底是在說什麼東西? 為什麼我每次去上課都覺得自己的英文真是爆爛呢?

風水輪流轉,終於上到中國歷史的時候,我以為自己應該出運了!我雖然歷史成績不怎樣,但至少念了十幾年,比起外國同學應該是 「piece of cake」!開始念才發現用英文讀中國史真的很不一樣,因為西方作者沒有太多沉重的民族情感和包袱,敘事故事反而清楚,而且研究的題材也很妙,從盤谷開天到八仙過海,連七爺八爺都研究的很深入哩!關於中文名詞都是用漢語拼音,一開始我也只好硬背,漸漸的就看懂了,像七爺就是「Qi Ye」,八爺是「Ba Ye」,媽祖是「Ma Zu」,七爺八爺的故事叫「The Legend of Hold onto the Bridge and Don't Break Your Promise」〈可是這樣中國人看得出來是什麼故事嗎?〉

還有一些很有趣的例子:清明上河圖是「Spring Festival along the River」、八股文「Eight-legged Essay」、水滸傳「Water Margin: All Men Are Brothers」、三國演義「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」〈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什麼愛情故事呢!〉最後再來個義大利文─「Matteo Ricci」是啥?一開始我以為是那個義大利精品的牌子,好像「Nina Ricci」還是「Dolce&Gabbana」之類的,後來一查才發現是大名鼎鼎的「利瑪竇」先生啊!難怪我以前唸書的時候都想不透為什麼有人叫這麼奇怪的名字?即使是外國人也很怪啊!洋人不是都叫「史懷哲」、「愛迪生」這種很洋味的名字嗎?走「中國風」的至少也要來個「朗士寧」、「彭定康」、「李潔明」,但「利瑪竇」先生這名字真的是「利瑪竇幫幫忙〈台語〉」啊!
本人雖然英文不如人,但「中文」造詣之高深,應該是義工當中數一數二的!〈拜託,新加坡是英語系國家耶!這裡的華人當然中文不好啊!身為台灣人還跟人家比中文,太丟臉了!利瑪竇幫幫忙好不好?〉當真會說中文果然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喔!某天難得不用上課,我按照慣例睡到太陽曬屁股還不起來,結果迷迷糊糊睡夢中接到一通電話,看看號碼根本不知道是那位,原本不想接起手機,但胡亂中就按到接聽,原來是我平常很不熟的挪威同學打來,口氣很是著急,問我可不可以臨時當她女兒的翻譯,因為她女兒的劇團要訪問一位大陸來的京劇老師,今天才知道老師不會說英語。

我的挪威同學先撥電話給一些平時和她較熟識的新加坡義工,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「翻譯中文已經很難了,京劇更是完全不懂。」她們想到我平常上課常常被點到上台去講「媽祖和七爺八爺這類高水平中國文化」,全班唯一有希望可以幫上忙的應該就是大師我,同學就建議挪威同學來找我。說實話,這位北歐太太真是「疾病亂投醫」,我哪是什麼「練家子」人物?「林默娘」的檔次和京劇差很多好嗎?說到京劇我應該只會「大王,烏骓投江了」〈就是「霸王別姬」裡面,項羽兵敗如山倒,連他的「愛駒」都跳河自殺啦!〉
雖然本人很不適任,但是可憐的挪威同學好像也沒有其他選擇,我只好先聲明其實我真的一竅不通,「死馬當活馬醫」,然後硬著頭皮去當翻譯。還好他們研究的主題是「霸王別姬」和「白蛇傳」的服飾及臉譜,老天有眼,白娘娘和許仙這種「水淹金山寺」通俗芭樂愛情劇是我的拿手絕活哩!不過我根本不是專家,名詞都只能硬是照翻,像高底靴就翻成「high footing boots」,水袖就是「water sleeve」,霸王盔就是「king's headpiece」還好挪威人都聽得懂耶!不過重點是他們對中國歷史不熟,所以要解釋的很詳細,例如他們會拿出皇帝造型的圖片,然後問我為什麼「楚霸王項羽不穿黃袍反而穿軟靠」?這類疑問就不是京劇的問題,所以我這翻譯就得解釋,「項羽其實不是『emperor』,因為他還在和劉邦爭天下,最後輸了『無顏見江東父老』,看著虞姬舞劍自刎」等等。還好我這超級業餘翻譯最後順利完成任務,沒有丟臉丟到挪威去!反到是我自己學了好多新知識,終於會分辨青衣、小旦、刀馬旦是不一樣的啊!

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

在下二十四孝大師是也

話說我小學時不知道那根筋不對勁,特別喜歡看三字經、二十四孝、菜根譚、千家詩這一類八股兒童文學,別的同學都在操場上打球跑步上體育課,我就裝病躲在閱覽室讀這些課外讀物,像我這種幼童人才,沒有早生三百年去考科舉真是太可惜了。結果這項很無意義的「專長」,過了三十年終於在新加坡派上用場了。

我們的中國文化通識課程當中,有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明星級主講人,他是在新加坡大學教書的美國白人中國歷史學家,過去在中國、台灣、日本都待上一段時間,不但會說中文還會唱京劇。上課當天座無虛席,演講主題是中國的哲學和宗教,雖然我們從小到大也學了不少,但也許是因為講者是外國人的關係,他的演講注重系統性整理,去除旁枝末節但多了幽默生動的故事,聽了教授一個早上的演講大家都如沐春風。因為我很喜歡他的演講,所以中場休息時就和同學一起去找教授問問題聊聊天,我自我介紹是台灣人,教授知道了很高興,因為他對台灣溫暖的人情味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
之後進行下半場演講,教授放了一張「孟宗抱竹」的圖片,他突然走到台下,在兩、三百人之間找到我,問:「妳在台灣長大,看到這張圖可以知道是什麼故事嗎?」 我一時愣住,就只是傻傻點頭,接著他就把麥克風遞給我,讓我對大家講「哭竹生筍」的故事。我拿著麥克風結結巴巴,突然發現小時候的記憶力真是不錯,亂七八糟的故事都還記得,只是要用英文陳述有點錯亂很跳tone。好不容易講完這個腦筋有問題的孝子故事,教授又接著問我:「那妳有最喜歡的二十四孝故事嗎?」回想起來二十四孝故事都頗變態,我只好又說了「黃香溫蓆」,還有某位笨小孩脫衣服餵蚊子吸人血的故事。

當場我只覺得這下可好了,以後同學都會記得一個英文很破的台灣女生,告訴大家中國人虐待兒童的故事。偏偏我的外國同學都很喜歡這些非常傳統的故事,還有人很認真的問:「你說『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』,那另外二個『不孝』是什麼?」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很驚悚的一齣:話說從前有一戶窮苦人家,丈夫、妻子、婆婆、孫子都窮得沒飯吃,結果決定要「做掉」一個人,大家都指妻子,妻子轉頭對丈夫說,小孩可以再生,媽沒有就沒嘞!所以結論是夫妻倆挖個洞想把小孩活埋〈一定要這樣慘到底就對了!〉不過既然是「二十四孝」,結局如果是全家餓死或是丈夫娶細姨,那不是太不夠意思了嗎?故事的結局當然是老天有眼,可憐他們大孝感動天,賞他們夫妻挖到一缸金子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
接著我的新加坡同學就開始分享,他們這裡有一戶傳統大宅,牆上就刻著「二十四孝」的故事,也是一家悲慘的古代人,妻子剛剛生產還在餵母乳,可是他們太窮婆婆沒有食物吃,所以媳婦就袒胸露乳讓婆婆吸母奶。不知為何這個「婆婆吸媳婦奶」的畫面特別感動那個新加坡人?然後就這樣刻在家裡的牆壁上?

新加坡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,她在西化的過程取得極大成就,但是今天回頭看來,也覺得這個海島就像個沒有過去的人,對於自己的文化還在尋尋覓覓。「傳統文化」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,當我們馬不停蹄的追求進步,想辦法把城市都變成與天爭高的摩天樓,異鄉人卻珍惜我們的老東西,讓我們自己也停下來省思,是否在進展的過程將傳統破壞殆盡,反而失去最美好的特色和風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