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中國文化通識課程當中,有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明星級主講人,他是在新加坡大學教書的美國白人中國歷史學家,過去在中國、台灣、日本都待上一段時間,不但會說中文還會唱京劇。上課當天座無虛席,演講主題是中國的哲學和宗教,雖然我們從小到大也學了不少,但也許是因為講者是外國人的關係,他的演講注重系統性整理,去除旁枝末節但多了幽默生動的故事,聽了教授一個早上的演講大家都如沐春風。因為我很喜歡他的演講,所以中場休息時就和同學一起去找教授問問題聊聊天,我自我介紹是台灣人,教授知道了很高興,因為他對台灣溫暖的人情味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
當場我只覺得這下可好了,以後同學都會記得一個英文很破的台灣女生,告訴大家中國人虐待兒童的故事。偏偏我的外國同學都很喜歡這些非常傳統的故事,還有人很認真的問:「你說『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』,那另外二個『不孝』是什麼?」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很驚悚的一齣:話說從前有一戶窮苦人家,丈夫、妻子、婆婆、孫子都窮得沒飯吃,結果決定要「做掉」一個人,大家都指妻子,妻子轉頭對丈夫說,小孩可以再生,媽沒有就沒嘞!所以結論是夫妻倆挖個洞想把小孩活埋〈一定要這樣慘到底就對了!〉不過既然是「二十四孝」,結局如果是全家餓死或是丈夫娶細姨,那不是太不夠意思了嗎?故事的結局當然是老天有眼,可憐他們大孝感動天,賞他們夫妻挖到一缸金子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
新加坡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,她在西化的過程取得極大成就,但是今天回頭看來,也覺得這個海島就像個沒有過去的人,對於自己的文化還在尋尋覓覓。「傳統文化」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,當我們馬不停蹄的追求進步,想辦法把城市都變成與天爭高的摩天樓,異鄉人卻珍惜我們的老東西,讓我們自己也停下來省思,是否在進展的過程將傳統破壞殆盡,反而失去最美好的特色和風情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